当代大陆儿童诗的多渠道传播研究
一、主导、自觉、媒介三力并举助推传播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也是组织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1]诗歌传播类型从范围的广狭来看依次分为: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和自我传播。在以国家主导的儿童诗传播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发挥正规官方组织机构的组织传播功能,通过组织这个复杂的系统,以组织形式进行儿童诗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例如,先后组织召开多次大型会议,积极倡议诗人们为儿童写诗,组织翻译了一批俄罗斯的优秀儿童诗作为学习借鉴等等。因此,大批著名诗人开始为儿童创作儿童诗,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青年的儿童诗诗人,这也为当代大陆儿童诗的起步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传播的媒介途径上,第一阶段主要是纸质的报刊、杂志、书籍,而官方的组织传播和民间社团的群体传播相映成趣,突出特点就是集体活动中的儿童诗朗诵。例如,少先队、共青团的集会上或者营火晚会、社团活动等学校实践活动。在朗诵传播方面,儿童朗诵诗明显占据着自己的优势。在形式多样的文学类型中,诗歌是最具有声韵属性和抒情性的文体,因此是最适宜朗诵和最具有感染力的。当儿童诗歌“朗诵者与受众同处于一个空间,这样就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场,充盈着一种共同的艺术交流的氛围。……单个的受众在巨大的艺术感召下汇合起来,会打破每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孤立和闭锁,从而形成心灵的共振”。[2]儿童朗诵诗的传播形式是当时所喜闻乐见的,一方面优秀的儿童诗得以传播和感染广大少年儿童,另一方面具有浓重政治色彩和教育意味的儿童朗诵诗也在发挥着规训少年儿童的作用。
第二阶段的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儿童诗的创作与发展到了一个自觉的阶段,各种传播类型也杂陈其间。儿童诗诗人大量涌现,儿童诗集大量出版,为了儿童诗的繁荣发展许多报刊和出版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为倡导和鼓励儿童诗的创作,部分成人文学刊物率先发表儿童诗,如《诗刊》还开辟了“唱给孩子们的歌”专栏;《星星》诗刊在倡导儿童诗的同时也开辟了“大朋友唱给小朋友的歌”专栏。《儿童诗》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办,当时全国26家少儿出版社基本都出版了儿童诗读物,百余家儿童报刊也经常发表儿童诗歌,发表儿童诗的园地迅速扩大。
除了纸质的报刊、杂志、书籍和教科书等传播途径,多种儿童文学奖项,儿童诗学术研讨会,两岸的儿童诗创作交流等也极大促进了优秀儿童诗的推广。《少年报》《小朋友》《为了孩子》《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好儿童》等6家单位在1983年发起“十月儿童诗歌会”,《拼拼读读画报》《娃娃画报》《儿童歌声》《看图说话》等4家单位加入联合举办了活动。它们相约每年在自己的刊物上开辟“十月儿童诗歌会”专栏,这一活动是上海儿童文学出版界的一次集体行为,以专栏形式促进儿童诗的长期发展,影响深远。
北京的《儿童文学》刊发的儿童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首屈一指;上海的《少年文艺》尤其重视诗歌园地建设,一直以来开设固定的儿童诗栏目;陕西的《少年》月刊在诗人主编王宜振的影响下对儿童诗给予关注和厚爱;江苏的《少年文艺》《小溪流》《文学少年》等刊物在设有诗歌专栏同时,还注意培养小诗人;《小朋友》《娃娃画报》《好儿童画报》等低幼儿童文学刊物,也是发表儿歌和幼儿诗的重要平台。
除去综合性的儿童刊物,上海的《儿童诗》和重庆的《中国儿童诗》这两份专门的儿童诗杂志尤其值得关注。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诗》创刊于1978年,但很快停办,1995年复刊后不定期出版,直到2003年才以季刊的形式发行,后由于各种原因于2007年底停刊。该丛刊在周基亭、黄亦波、潘与庆等主编以及圣野、任溶溶、常福生等上海诗人的共同努力下,为推动中国儿童诗的创作和培养新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儿童文学》编辑部于1982年6月召开了儿童诗歌创作座谈会,交流创作经验。1987年2月,《诗刊》编辑部举办了“儿童诗座谈会”,探讨儿童诗突破发展问题。
第三阶段除了常态的纸质传播媒介,加入了便捷高效的传播途径电子媒介,如博客、微博、微信平台等公共媒体或自办媒体。儿童诗诗人们也更加的活跃,线上建立个人的诗歌推广博客、微信公众号,线下积极走进中小学校和社团组织致力于推广儿童诗的各项活动中。儿童文学的研究院所依托多个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的儿童文学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化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研究所、上海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等等,为儿童文学理论建设和良性发展培育了一大批研究人才。
上一篇:秉承农业传统精髓 立足地域谋发展 ——甘肃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