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作家评论

中国文学论文_后革命时代的“青年主体”建构—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革命理想”的失落与置换

2.1 后革命时代“青年问题”的凸显

2.2 “爱情”救赎的破灭

2.3 在自由与反叛之间的“橡皮人”

3 “青年主体”的建构与失败

3.1 从“革命主体”到“青年主体”

3.2 “顽主”式的青年:膨胀的个人主义表达

    3.2.1 “顽主”式的青年形象

    3.2.2 调侃姿态与建构策略

    3.2.3 语言的乌托邦

3.3 从“真诚”到“真实”的转变

4 “青年”的困境与突围

4.1 “父亲”的无效

4.2 不确定的“我”

    4.2.1 对“我”的追寻

    4.2.2 “我是谁”的无解

4.3 救赎与死亡

    4.3.1 “瞬间”的救赎

    4.3.2 死亡的悖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章摘要:王朔在作品中创作的一系列青年形象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对其人物行为、语言的分析以及把“王朔热”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等研究层出不穷。本文拟从王朔作品的青年形象入手,来探讨后革命时代的“青年主体”建构过程,为王朔作品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并且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于了解时代转型中的青年群体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王朔的创作风格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在他初入文坛发表的《空中小姐》《橡皮人》等作品中,王朔自我经历的复制痕迹非常明显,他试图通过爱情来拯救革命理想,而爱情无力与商品经济逻辑所抗衡。到了《顽主》《一点正经没有》等一系列顽主题材的作品中,作者想要通过建构“青年主体”为个体的存在赋予意义。但是这些顽主通过调侃试图建立起来的只是缩微的共产主义集体景观,他们只是在语言层面自由表达,而没有任何的实际社会参与。在顽主题材之后的《动物凶猛》《许爷》等作品中,作者开始思考“我是谁”的问题,但无论是通过最具合法性的父亲角色还是拉开距离审视自身,都无法找到“我是谁”的答案,作者希望通过由死亡带来的爱情瞬间来完成自我的救赎,然而面对“死亡”,只能逼出“生”的问题,而为何而生的问题正是作者一直在文学作品中试图寻找的答案。王朔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探索个体的存在意义,但是由于他的建构始终没有超越自己的生存状态和视野,他的建构最终走向失败。但是他的建构意图、建构过程所反映出的恰恰正是时代转型中个体的真实心声。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I207.42

上一篇:中国文学论文_莫言笔下的侠义书写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