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王朔评价鲁迅:不是世界级文豪,光靠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民国社会,无数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在这种环境下,一位又一位的革命人士站了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其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枪,发誓要用文字拯救中国。
他身量不高,但却依旧挺立于丑恶现实当中,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于鲁迅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后世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虽然大部分人肯定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
王朔是当代著名作家,曾在2007年获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六位,作为一个严肃文学作家这个成绩令人斐然。
王朔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北京城长大,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京味文学的独特理解。不得不说,王朔牢牢把握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脉搏,在对于社会认知方面,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的作品《玩的就是心跳》、《无知者无畏》等十分形象体现了中国社会现状,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被称为“痞子文学”。
王朔的性格同他的作品一样,直接而又犀利,对于鲁迅先生,他曾有过这样一句评价“不是世界级文豪,光靠一堆杂文短篇是立不住的。”简单一句话指出了鲁迅先生文学生涯中长篇作品的缺失。
他的这句话其实也揭露了当下文坛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圈子一样,文学圈其实也存在所谓的“鄙视链”,比如说写长篇的“看不起”写短篇的。
在很多人看来,检验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长篇作品的塑造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长篇作品的确能更好地体现出作者的布局能力,世界观的塑造能力,精神格局的广度。但只用它来评价一个作者,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在鲁迅的那个时代,写长篇小说是当时文坛的一种趋势,当时的很多名人大家都有知名的长篇作品在手,比如说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浩然的《艳阳天》。鲁迅先生其实是打算过写长篇作品的。
1921年,鲁迅先生就把长篇小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提纲敲定了,大致的内容也已经构思好了。后来他去了一趟长安,结果看到的景象远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他本来的计划就这样被打破了。
关于鲁迅先生没有长篇作品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被人广为认可的是,鲁迅先生时刻以一种战士的心态在写作,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极其不满,十分急切的去拯救那些像祥林嫂那样的社会底层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短篇作品的速度会更快,也更能够击中人心。
作为一个严肃文学作家,王朔对于社会现状也是极其关注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反映社会现实写作风格使他俨然成为了半个“鲁迅”。他的很多特点都和鲁迅先生都很相似,比如说对于社会现状敏锐的察觉能力,犀利的言语,关怀社会的内心。
对于鲁迅王朔还曾经说过“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精神也自由了”。这一评价看似是对鲁迅先生的负面评价,其实不然,王朔的这种质疑精神恰恰就来源于鲁迅先生。
他反对的也并非是鲁迅先生的精神,而是社会各界对于鲁迅先生一边倒的颂扬,他认为这种夸大的赞颂阻碍了社会发展,阻碍了思想自由。所以他说的“忘记”并非真正的忘记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及思想,而是忘记鲁迅在很多人心中的高高地位。
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客观的评价鲁迅,还不如被忘却,对于一个严肃文学作家,一个社会批评家来说,他的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其实他同鲁迅先生一样,为社会发展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鞭斥了社会中的落后腐败现象。
鲁迅先生由于过度“神话”应该被淡忘吗?并不是这样,鲁迅不应该被淡忘,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多次学习,深刻解读的。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王朔曾说过“鲁迅文笔极简,增一个字嫌多,减一个字嫌少”对于鲁迅先生文学功力他曾说“这样的功力,中国文坛绝没有一个人有,绝对没有。”由此可见,即使鲁迅先生并没有留存下来的长篇作品,他的其他作品依然值得我们来学习,况且世界上没有长篇作品的文学大师有很多,莎士比亚、欧亨利都是如此。
林语堂先生曾说“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的确是这样,鲁迅先生一直将手中的笔作为自己与那个黑暗社会斗争的武器,将自己的作品当作战争中的盔甲。
很多人觉得在当下社会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早已失去了现实意义,其实不然。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时代的战士,他的作品具有前瞻性。在那个没有光亮的黑暗时代读起来或许会恍如隔世,但在今天这个时代读起来反而入木三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