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作家评论

鸡娃,当代中产的精神之战

最近几年,教育界有个很热门的话题叫做“鸡娃”。

这种给孩子从小十全大补培养才艺、能力,以防止中产家庭的阶级性向下流动的行为,可谓是内卷卷到世界尽头。

想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算什么,想陪你在小学毕业旅行上逛极圈,才是家长的浪漫。

刘涛、李光洁主演的新剧《陪你一起长大》,把学龄儿童教育内卷这一现象,搬到了大众面前。

瓦房真的好可爱呜呜呜

鸡娃,烧钱与烧精力的叉烧组合

《陪你一起长大》讲了当代一线城市的家长们如何“鸡娃”的故事。一开始,我们误以为这里的“鸡”是形容词,结果研究了一下,是动词,指给孩子打鸡血。

一般来说,鸡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烧钱。高端烧钱是上马术、击剑之类的课程,普通烧钱则是外语(英法优先)、形体或语言表达(舞蹈、模特、主持人)。

剧里,全职贵妇林芸芸的女儿,就是钢琴+芭蕾为主攻,提升淑女素质。不过这些不够特别,所以再加个法语。

尽管女儿2岁就学英语,可现在大部分小孩也都学,便显得不够突出了。

学体育、艺术的鸡娃方式叫“素鸡”,学应试教育课程叫“荤鸡”,那这位小妹妹算是荤素结合,营养过剩。

这种一旦成功,就算是“牛蛙”。牛蛙(牛娃)也分好多种,像楼上的新月小妹妹,叫做人工牛,属于家长老师灌出来的。

若是“天牛”,则是那种天赋强、从小聪明伶俐,无师自通的小朋友。剧中普通打工人家的小孩李非凡,属于天牛。爸爸不想带,妈妈没工夫,一样45秒解三阶魔方。

大家心里清楚,天牛的概率太低,因此,大部分家长还是要鸡。

另一种鸡娃方式是家长磨耐性费精力,未必全都是自己手把手喂鸡,但相对的,一定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

剧中刘涛一家的老朋友就是如此,国内上学竞争实在太难,干脆移民。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如出生在罗马,宁可放弃在魔都的工作,跑去国外重新开始。孟母三迁也不过是找了套学区房,换国籍鸡娃,连家长都要重获新生了。

凡事总有个例,还有的小孩,叫做“不耐鸡”。不耐鸡和卡耐基毫无关系,并不是指小孩很会搞人际关系,而是特指扛不住打鸡血,上课外班上不进去的小孩。

胡可扮演的何景华家的儿子,由于隔代亲的长期溺爱,自制力差,所以接受不了被鸡。

目前剧中出现的四组家庭里,唯一没有出自家长意愿被鸡的小孩,是陶昕然扮演的沈晓燕家的儿子。

不巧的是,这家人里,被鸡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穷人连鸡娃的资格都没有?

在“鸡娃”的漫漫长路里,有一点概念一定要分清。

孩子是被打鸡血的,所以打鸡血这一行为主体是家长。就像大人不挑食是因为他们只买自己想吃的东西一样,会给孩子打鸡血的家长,普遍对自己也很能打鸡血。

陶昕然扮演的妈妈沈晓燕,是普通的超市打工妹,因为在大城市没有自己的房产,离婚后没办法,只好和前夫住在一起,抚养权也在前夫手上。

前夫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她便只能自己一人支撑起家里的开支。欣慰的是,她家的孩子是剧中几个孩子里最聪明的那个,从小家长没怎么费心,也甩开其他人一大截。

她倒是想鸡,然而没钱鸡。或许有人要问了,孩子已经是无师自通的小天才了,怎么还需要被鸡?

擅长打鸡血的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养鸡,所以逼得原来持自由放养态度的家长不得不鸡。看到在本地有房还有两个孩子的妈妈都要去争,这个无房而且没有丰富育儿经验的妈妈,心态崩了,斗志有了。

刘涛扮演的妈妈苏醒,亦是如此。夫妻两口子都是高材生,双职工家庭,按理说不操心孩子的智商。

可是看到老朋友们言传身教,养鸡要赢在起跑线上,我们都要绿卡养鸡了,这颗落后的心就成了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在养鸡高速路上狂奔。

孩子不是你想鸡就能鸡,剧中胡可一家人里,女婿是外地大专生,经济条件比不上女方一家,连想鸡孩子的资格都没有。自己学历低,被质疑教不好孩子,有口难辩。

上一篇:同一屋檐下:能否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心灵慰藉?
下一篇:没有了

Top